社論-平價國宅,改賣為租吧!
2010-03-09 中國時報 【本報訊】
行政院決定在機場捷運A7站,興建四千戶的平價國宅,賣給需要的民眾,以解決房價高漲、民眾在都會區的居住問題。但我們認為,都會區的居住問題是一個長期問題,從長期的眼光看,政府的國宅政策該換腦袋,改賣為租,這樣不但能解決當前的居住問題,更能讓政府掌握更多籌碼,解決「未來的居住問題」。
過去數十年的國宅政策,基本上的模式就是由政府找地、負責興建國宅,然後以遠低於市價的價格,賣給有需要的民眾。當然,對申購者有一定的資格限制,如登記購買者超過供給,就以抽籤決定。
這種國宅政策,有一種奇怪的現象;在房價較低的縣市,國宅與一般市售房子價差不大,但品質不佳,時常乏人問津,去化困難。但對都會精華區而言,國宅與其它房屋價差大、需求者又多,卻是一屋難求,抽中籤者如中樂透,不論自己住幾年後轉手,皆是獲利可期。不過,政府每賣一次國宅,籌碼就變少,掌握的精華區土地與國宅就變少。因此尋找興建國宅的土地只能越來越往郊區,但到郊區,國宅卻毫無競爭力,最後,國宅終於走入歷史。
因此,對這次行政院讓國宅重出江湖,希望以平價國宅舒緩台北都會區房價高漲問題,我們認為應該記取過去的教訓,不要陷入找地、賣屋、再找地、再賣屋的輪迴中,最後越蓋越遠、難以為繼。因此,國宅不該再出售,而應以出租方式,解決民眾住的問題。
我們試以鄰近國家的住宅政策為例,作為借鏡。新加坡從來就未出現所謂高房價引發的居住問題,主要是其在建國初就成立建屋局,有九成的新加坡住宅都是由其興建,其出售給一般民眾的所謂組屋,有一套嚴格的規範;除此之外,也有七%的低收入家庭,是向政府租屋。
如果說,新加坡的社會體制與台灣完全不同,難以類比,那麼我們看看最資本主義的香港吧。一般人的印象是香港的房價世所少見,平民百姓恐怕連立錐之地都無。但香港的住宅政策中,公營房屋是其大宗,估計有一半人口是住在所謂的公營房屋中,其中三成住在政府出租的公屋中,另外二成才是住在政府出售的房屋。而香港仍保留公屋出租,主要就是為了讓沒能力租住私人房屋的低收入家庭,至少有安身立命之處。
相較之下,台灣的確是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,所謂的「公屋」在市場上是微不足道,過去數十年興建不少國宅,但賣了就變私屋,政府毫無管轄權。至於公屋出租部分,除了極度封閉的特殊單位或機關有公屋出租給相關人員外,在市場上,出租的公屋幾乎是零。也因此,碰上房價高漲,低收入家庭與經濟弱勢者難有立錐之地時,政府手上幾乎完全沒有籌碼解決這個社會問題。
因此,我們對A7的平價國宅計畫,仍要走過去「賣屋方式」深感不以為然,因為,政府好不容易找到地、蓋好房子,賣了就解決這四千戶的居住問題,但接著又要再找地、蓋屋,然後越蓋越遠。但如果政府以出租方式,同樣解決四千戶的居住問題,但這些住戶未來在收入增加、或到其它地區購屋後,即可搬離出租國宅,空出的房子又可提供給其它需要者,籌碼永遠在政府手上。政府如果繼續蓋這種出租國宅,政府手上的籌碼可不斷增加,其解決低收入家庭與經濟弱勢者居住問題的能力也會不斷累積。
或許,有人會質疑:在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下,民眾期望的是擁有自己的房屋資產,未來並能增值,因此,出租國宅不會受民眾歡迎。這話,是有道理,但,重點是:政府要解決的是,民眾「居住」的問題,而不是解決民眾持有資產並有增值期望的問題。如果有民眾寧願捨租公屋而自己努力攢錢買屋,政府當然尊重;而對經濟弱勢者提供低廉的公屋出租,至少是讓其有基本的居住權,且減輕其經濟負荷。如果,來租屋者想的是「購屋增值」,對不起,政府不負責提供民眾增值的資產。
新國宅政策,改賣為租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