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二, 12月 21, 2010

從「家管」驗證職業平等

從「家管」驗證職業平等

【聯合晚報╱社論】 2010.12.20 02:05 pm


過去台灣的家庭主婦遇到就業調查或問卷訪問時,通常會在工作欄位回答「家管」,意味著沒有外出工作、沒有收入。

現在越來越多婦女走入職場,家裡的雜務和年幼子女、老人沒人照顧,台灣遂漸漸引進外籍幫傭和監護工,對一般家庭貢獻很大。但由於文化差異、工時和休假等問題,政府對外勞的雇用條件和配額管制嚴格,並非尋常家庭皆有資格申請。

家務管理的需求,為何非要依靠外籍勞工?民間團體注意到這個供需關係,從本土的人力資源著手,進行仲介服務,而且提供專業訓練,使得家務管理從主婦的無酬勞動,成為市場上的有酬工作,不僅工作時間有彈性,收入還高於一般上班族。這不但吸引中年婦女投入,也逐漸出現年輕人願意加入。

當然,很多人還是放不下身段。「家管」的工作,好像比不上名片印著「業務代表」來得稱頭,很多年輕人寧可在咖啡館打工,甚至「待業中」,都不願去當管家。所以,儘管多少家庭需要幫手,國內勞動市場對這一領域的人力供需仍有極大缺口。

這一現象正可看出,台灣社會號稱職業無貴賤,職業一律平等,但其實存在著嚴重的職業歧視。家管的工作其實內容涵蓋多面向,要想做得好並不簡單,也是一份極有貢獻的工作。國外的管家在工作時間甚至換上制服,以顯示其專業性。

近年來被稱為台灣之光的吳寶春等人,老實說,本來並非是在一般社會大眾羨慕追求的職業名單內,但現在也建立了職業權威,「行行出狀元」正在台灣社會發生!如果高品質的人力願意投入到各個行業,年輕人願意接受專業訓練,包括投入家務管理,不但能減少失業,也可以讓台灣社會更加成為一個精緻有品味的社會。

從傭人、幫傭這類傳統帶有階級意識的稱呼,再到家務管理、管家的現代說法,名稱的改變可能正逐漸醞釀工作內涵和形象的轉變,也從無酬家務勞動轉化為有酬的專業工作。台灣社會是否真的職業無貴賤,是否真的平等看待各個職業,家務管理會是最好的驗證。

【2010/12/20 聯合晚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沒有留言: